同情的副作用
前些日子,有位同学在同学群里讨要债务。
一位同学有难,另一位同学伸出援助,借一笔资金周转,但后来,被被借款方不还钱还拉黑了,借款的同学无奈只能满世界找人。
类似这样的现实版农夫与蛇的故事,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吧?
一个人遭遇到了困难,去求助于人,对方出于同情,力所能及的帮助他,这两人的关系不但没有变得更好,反而像鬼见愁一样。
表象上看,一个人好心帮助了另一个人,这个人不但不感激,反而对人家的同情心践踏。
听起来,忘恩负义的味道很浓啊。
事情为什么最终会发展成这样呢?
简单的逻辑,就是一个人的悲悯之心(同情心),通过送出去一个人情来体现。
从此之后,这两个人的关系除了现实层面的债务,情感层面也有一层隐形的“人情债”。
中国的文化结构对人的设计是:“仁者,人也”,也就是“二人”才能定义“一人”,一个人对自身的定义是由另一个人决定,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不是一个“好人”,要通过和另一个人的关系里,去具体的帮助这个人,然后让那个人或者大家来评价决定。
因此,我们的文化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是一种人情的关系,这种关系说实话,在很多时候会很浆糊,会让人体验到一种极大的不舒适感。
我们也很容易用“留不留情面”“给不给面子”来定义这个人和自己的交情深不深。
当然,在任何人类社会中都会有这样的关系,只不过,如果我们太倾向于用这样的人情的公式去界定自己,界定关系,就很容易进入到一种逻辑,如果没有这个人情的“情”,关系就会“离”。
那么这时候的“情”就不是自然自发的,人以这样的方式来定义自己,也会抹掉“自我”的倾向。
“自我”既然遭到抹杀,我们对事情判断和分析的能力就会减弱,而变成被外力去制约的对象。这时候,理性思考与道德判断都会被浆糊化。因此,我帮他,我就是好人,我们之间就是有“情”的;我不帮他,我就是坏人,我们之间就没有“情”。
最后事态变坏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也正在把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导向了公式化,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运用化。
在心理动力学的层面,同情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意味。
我们去同情一个人,这个人在心理层面就会认定你是比他过得好的,这是他们惯有的内心戏。无论现实层面是否如此。
你过得比我好,我那么可怜。
对于被同情人来说,是一种自恋的打击。
我们都知道,有些即兴杀人犯,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自恋受到了强烈的攻击,才会不顾一切的反击。
一个人遭遇了不幸,失败,需要别人的帮助,这时候他的自恋部分是低能量的。
你有能力帮助他,代表你比他强大,他是非常弱小的,他的内心戏是:“我那么没用。”
这似乎听起来很矛盾,明明是需要别人的帮助,但又显得那么对抗。而帮助他的那个人,明明是在同情他,帮助他,但却好像在用自己的好心办一件攻击他的坏事。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往往会在事后体验到好心办坏事的感受。
在意识层面,你完成了一次做好人,但在潜意识层面,你用你的好,你的强大攻击了一个本来自恋就受损的人。
所以,他在潜意识也埋下了对你的恨意,在后续的追债中,就能体现出来。
听起来,这简直不要太纠缠了,帮也不是,不帮也不是,该如何自处?
面对他人的悲,我们要有悲悯之心,但也要有悲的智慧。
就是你要知道眼前这个人发生了什么,这在他一贯的内在模式上正在重复着什么,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当你对这些了了分明的时候,你才心里更有数,能觉察到自己在做什么,能做什么,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很容易因为同情别人的悲惨而不遗余力的助他人,这样的“同情”也正在把你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那你就需要觉察一下自己的内在,也许你的内在有一个匮乏的小孩,曾几何时也受苦受难,孤苦无依。
而现今,你通过这样“无私”的助人行为,事实上抚慰的是你自己内在那个匮乏的,可怜的小孩。
也有可能你的自恋本身就很弱,你需要通过同情别人,把自己放在一个高位,来完成你的自恋满足。
如果这些,都曾给你的关系带来了困扰,给你的人际带来了反作用,需要思考一些,这有可能是同情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