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出行 见与思随笔
妈妈问孩子想不想上厕所,孩子回答妈妈说:“现在还不想上”
糟糕的妈妈:威胁孩子说:“现在有厕所你不上,等下想上了就不要急得到处找,找不到就尿裤子吧。”
为了处理自己的焦虑(她担心下一个厕所不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出于自己对地方的陌生感),妈妈并没有尊重孩子对自己身体的感觉。
较好的妈妈:一方面会尊重孩子对自己身体的了解,另一方面,不焦虑,因为她知道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厕所,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指引。
2
叛逆期,和父母对着干,为了给自己成长撑出一些空间,但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如果你在任何事情上都只是对着干,那么也只是对了对抗而对抗,最终那还是没有逃出父母对你的影响。
健康的叛逆,是不为对抗去选择,也不为对抗去做事,而只是因为自己喜欢,自己愿意去做。
怎么来判断这两者呢?
首先,你在做选择的时候,你的选择和家人是否有张力。
其次,你在做事的时候,你的内在感觉是否是舒服的,这件事情是不是做起来很感觉很顺畅,而且你越做越能找到其中的乐趣。有一个内在的自洽性,内在的满足感,你和事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滋养,它可以激发你的创造性,而你可以顺着这个创造性把这件事做到更好。
3
妈妈带着刚学会走路不久的孩子出来遛,孩子很兴奋,看起来他很喜欢在外面玩,挣扎着想从妈妈的怀抱里下来自己走,妈妈拗不过,就放娃娃下来,一松手,孩子就撒了欢的跑起来,没跑多远,就摔了一跤,妈妈跑过去一把抓起孩子,一边拍打一边暴怒的说:“我说了多少遍,不可以乱跑,也不可以跑那么快,这下摔倒了,活该。”
孩子在一旁很委屈的哭着,充满疑惑的看着发脾气的妈妈。旁边有很多路人也看着这一幕。
妈妈的暴怒里有什么?⬇️⬇️⬇️
妈妈:“我说了多少遍……”
你们看不是我没教育孩子,是孩子不听话。
这不是我的错,我是好妈妈,我说过很多遍,他不听,他是坏孩子。
我说了很多遍,你还做不到,我怎么会有这么笨,这么不乖的孩子,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说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你就必须照做,不然你就不是好孩子,而我想要的是听话的好孩子,你不是,我就不喜欢,你摔倒了,是你活该。
你是我的孩子,你应该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大家都看着呢,你自己摔倒了还有脸哭,你太糟糕了,居然让我在大庭广众之下丢脸。
4
一个家庭里面,经常唠叨,大喊大叫的人,外人在表面上看起来,她似乎是家里那个最强势的人,其实不然,一般情况下,那个大喊大叫的人的话(要求、建议),家里的其他成员是大部分听不见的。
其一,频率太高,反而成为反作用力
其二,她喊的内容太广,也就是事无巨细,她都要插上一句,会让和她相处的人没有自己的空间,而因为内容太广会容易使自己所表达的建议缺乏质量。
很多时候,也正是因为没有人会听见她说的,就又进入一个循环,唠叨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5
读万卷书——是读者与作者的关系
行万里路——是行者与世界的关系
读和行——是相互助力的关系
书和路——是内在和外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