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废一个孩子只需长期重复的做到这些
爸爸认为孩子上不上重点大学不是那么重要,只要开心就好。
妈妈认为不上重点大学,将来就业的压力就会很大,机会也比别人少很多。
父母都坚持各自的想法,且指责对方太懒散或者太功利。
父母的冲突会被孩子内化,导致孩子在很多事情上承受很大的内心冲突,犹豫不决而痛苦。
妈妈有时会说:“你要努力学习,每天的作业无论熬到多晚都要完成;”
有时又说:“你说你们老师布置那么多作业,也不考虑孩子正在长身体呢,休息不够很影响健康发育的。”
妈妈传递的信息前后不一,孩子不知道该认同哪一个,不知道是要学习还是要健康。
在孩子的教育上,爸爸其实是有自己的观点的,可是有时候,表达出来却会遭到妻子的极力反驳,最后以吵架收场。
所以,为了减少夫妻矛盾,爸爸会无意识的在孩子教育上渐渐沉默,悄悄的退出。
父亲的缺失导致孩子在成长中留下许多无法弥补的遗憾。
父母没有上过大学,希望孩子来完成这个意愿。
由于父母没有上过大学,孩子没有这样最亲近之人的榜样,但又面临父母不断传递的期待信息,孩子总是在寻找或思考这样的榜样认同,慢慢的就失去自我本身的确定性。
爸爸因工作或生意应酬,常常喝醉回到家,回来后常遭到妻子的抱怨和指责,甚至男人形象的攻击。
比如:“每天都喝得烂醉,也不见得做出多大的成就来,男人做成你这样,真是失败。”
对于孩子来说,无论男孩女孩,在成长中都需要从对爸爸的男性角色中去获得认同——怎样才是一个男人。
妈妈长期在孩子面前贬损和攻击自己丈夫,会导致孩子的男性性别认同失败,给孩子的一生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同样一件事情,父母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对孩子的态度截然不同,会让孩子不知所措。
比如:父母在商场或者人群多的地方,绝对不允许孩子在大庭广众下小便,并教育孩子这样很丢脸,是不对的,一定要去厕所;
当远离人群,在野外或者父母认为不会被外界评价的场合,孩子的小便可以随意解决。
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我的小便要怎么解决才是对的——我要如何行事才是对的。
父母刚刚还厮打的惨烈,且坚决地说着这次一定要离婚(其实每次吵架、打架都说),但过不了多久,父母又和好如初,双方对彼此又有很多照顾,就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
这样的戏码在家里常常上演,孩子每次看的很困惑、很迷糊。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这种缺乏理性、没有条理、前后变化不定的互动交流风格,会在内心认为关系是易碎的,不稳定的,给孩子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负面的模板。
孩子玩手机很久了,也没有要去写作业的打算,妈妈看在眼里很着急。
同时,妈妈又听说对于孩子这样的行为,强制是没有效果的,而且会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
于是妈妈就学着去共情:“妈妈知道,学习很苦很无聊,是孩子都会想要多玩玩游戏,妈妈很理解你的心情,但是作业也要记得完成,所以,你玩一阵子就好了。”
过了半个小时,孩子还是无动于衷的继续在玩游戏,妈妈彻底爆发了。
妈妈的“共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孩子识别到了妈妈的共情是公式化的,没有真实情感的流动。
我们在说一句话时,有言语和非言语两个部分,言语的部分主要是文字,非言语的部分包括语音、语调、语气和肢体语言。
非言语的部分在沟通上占到90%以上的效用。
妈妈只是在表演共情,没有真诚的情感,所以这样的共情孩子是不感冒的。
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回家找父母哭诉,寻求帮助。
爸爸说:“人家打你,你不能软弱,先打回去再说。”
妈妈说:“你要想想人家为什么就欺负你,一定是你那里做的不好招惹到别人了,你要反思。”
父母在面对孩子的应激事件时,如果总是说词不一,孩子会不知所措,最后酿成被霸凌也就无可厚非了。
一方面,父母常常让孩子意识到,孩子是代表这个家的所有希望;
另一方面,在家庭的一些重大事件中,又不让孩子参与,认为孩子永远是孩子。
比如:“你只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就好,家里的事你不用管,你一个孩子也不懂。”
“我们当初给孩子取名叫‘乐乐’,就是希望她能永远快乐,可没想到孩子过得一点也不快乐,还抑郁了。”
希望孩子努力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但从不让孩子担负任何生活责任。
希望孩子快快乐乐,却总给孩子倒生活的苦水,推送生活的阴暗面。
孩子在这样知行不一的环境下感受到的永远只是矛盾和两难。
无论孩子做的有多好,有多努力,在家里总是隐秘活着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有很多期待,但是这些期待是没有内容的;
父母对孩子在言语上是关心的,但在非言语上是伤害的;
孩子无论怎么做,做什么,都不能被肯定。
当一个人长期的、重复的、强制的、不可逃避的处在这样一个矛盾的重要关系里,会导致陷入焦虑、混乱、愤怒、羞耻、自责、甚至是绝望,出现严重的自我否认和自我怀疑。
而孩子在生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又必须依赖这样的环境,不能澄清和辩驳,更没办法逃避,否则就会陷入不忠不孝的内疚自责中。
孩子的人格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或许是成熟会延迟“长不大”,或许是过渡懂事,“太成熟”,或许是出现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导致精神分裂。
为人父母,养育下一代,是一件艰难的持久“战”,父母更多的是需要从自身的原生家庭中走出来,避免无意识强迫性重复的伤害,在很多时候去觉察自己。
因为,随着孩子的成长,心理发展进入不同的阶段,所需要的养育方式也不同。
孩子的教养源于成人的修为,优秀的孩子从来都是鉴赏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