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自信
前些天,我在微博发了一个说说,讲的是一个孩子为什么会缺乏自信,有家长私信问能不能展开来多说一些。
我谈到孩子缺乏自信,其中一个可能性是养育者不能共情孩子,就看不到孩子在很多方面的努力,慢慢的,孩子就会在很多事情上失去信心和动力,变得很不自信。
好,怎么来理解这个可能性呢?
首先,我们来举一个孩子不被共情的例子。
假如你的孩子考了98分,兴高采烈地拿着试卷回家,满心希望你只是可以夸夸他,但是你却这样说:“你看,如果这个题你稍微再认真检查一遍,那就能考100分了。”或者,你虽然夸了,但还是要补充强调不能骄傲。
其实在这里,你就是共情失败的父母,那你为什么会共情失败呢?
因为你有你自己的标准,而且很残酷地放到孩子身上,就像一个网罩,自然,你看到的只有你的标准,不可能连接到孩子内心的期待,这就好像一个信号被屏蔽了,接收不到。
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直使用这样的模式,一直使用自己的标准,作为孩子,你是家长,是权威。你的标准就有可能被内化成孩子的标准,特别是年龄越小的孩子,他的自我认知还没有建立好的时候。
我身边就有一个类似的例子。
孩子还在上小学,就让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考一个家长认为重要的小学,对于家长的标准是能去那里上学,孩子的学习成绩,自我管理各方面都能得到提升。但是,孩子好像考了几次也没有被入取。
先不说孩子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失败,就说家长一味地按自己设想的标准把孩子放到一个不断经历挫折的状态里,孩子在经历这些挫折后,他对自己的评价会是怎样?如果孩子内心形成的自我评价是“我真差劲”“我真没用”,那可想而知,这对孩子的自尊是很大的打击。
一个人的自信也来自他的自尊水平有多高,他的自我评价有多高,自尊低的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对自己能否做好这件事,能否做成这件事的预期也不会很高。渐渐的,孩子在许多事情上为了不让自己重复体验到这种失败带来的自信心打击,孩子就会不自觉地尽量避免自己主动去尝试创造,尝试探索世界。
另一个方面,如果家长习惯用贬低的方式教育孩子,潜意识可能是为了控制孩子,只有你不好,才能听我的。如果家长本身就是一个自卑的人,那他一定压抑了很多自恋,这些自恋可能指向孩子。
最后,我们看到的结果是这个孩子很胆小,很畏缩,也不愿主动与人沟通交流,在很多时候缺乏主动性、自发性。比如,做作业很拖沓,总是不做家庭作业等。
父母不防可以放下你成人世界的标准,试着认真去倾听你的孩子想表达什么,如果真的很难,也可以和孩子建立良性沟通,允许孩子说出他的真实期待,作为你理解孩子的参考,不带成人的评判标准。